政治學-國際政治理論

作者:林瑋

政治學-國際政治理論

現實主義

一、代表學者:摩根索(Hans Morgenthau);華茲(Kenneth Waltz)
二、主要假設
(一)國際政治的特徵在於無政府狀態。
(二)國家是國際政治主要的行為者。
(三)國家是理性的行為者。
(四)國家為追求生存,將力圖擴張「權力」或「安全」。
(五)無政府狀態下,國家為追求安全的行為反倒形成安全困境。
(六)權力格局將影響對外政策的制定及國際政治的運作。
三、主要觀點
(一)古典現實主義
1.國際政治跟所有政治一樣,都是權力政治。
2.對資源、榮耀的追求深植於人性之中,反映在外,便成為國家利益。
3.國際間並無更高權威,國家為求確保國家利益,唯有依賴自身權力。
4.權力是國家最根本的利益,因此國家必然專務於權力爭奪。
(二)新現實主義
1.承襲古典現實主義對權力的重視,但特別強調結構層次的影響。
2.強調國際體系的無政府狀態(anarchy)以及權力格局(distribution of capabilities)兩項結構影響。
3.不再強調人性嗜利奪權,但堅持國家需維護人民的生存與安全。
4.在無政府狀態下經常發生安全困境(security dilemma)。也就是國家為確保自身安全,常需藉實力強化(如武裝或結盟),但國家間意圖難明又缺乏互信,對方維護安全的做法常被視為我方安全的威脅,同樣為求自身安全,我方被迫進行實力強化,如此一來,又將回頭威脅對方,對方勢必再繼續強化實力。如此,變現如安全困境。
5.結盟關係上,抗衡/平衡(balancing)多於依附/扈從(bandwagoning)。
6.兩極體系有利於國際體系穩定,因為兩強屬於既得利益,具備維繫體系的意願與能力。
(三)守勢現實主義(defensive realism)
1.雖然國家有可能為阻止其他國家獲利而願意付出代價,但不代表一定要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2.國家主要的動機是確保自身安全,權力只是手段不是目的。
(四)攻勢現實主義(offensive realism)
1.無政府狀態與對他國行為的不確定性,迫使國家不斷追求權力的累積,意味著國家的主要動機是在增進自己在權力階層中的地位。
2.所有國家都有可能成為霸權國,因此大國之間永恆的相互競爭是不可避免的。

自由主義

一、代表學者:基柯漢(Robert Keohane);奈伊(Joseph S. Nye)
二、主要假設
(一)承認國際政治下的無政府狀態。
(二)國家是理性的行為者。
(三)國家並非唯一的行為者,國際組織、跨國企業、非政府組織等的角色也很重要。
(四)國家並非僅重視軍事與安全,經濟與國家繁榮也很重要。
三、主要觀點
(一)古典自由主義
1.側重人類追求的自由,透過市場為典範的仲介,人們進行自發的交換與合作,終獲致互利的結果。
2.國家間的貿易與和平有關,可藉此達到共同進步、繁榮的願景。
(二)理想主義
1.人類天性愛好自由與和平,可自我約束,透過法規與組織協調達到棄戰的目的。
2.具體表現為威爾遜總統的「十四點宣言」以及之後成立的國際聯盟。兩者秉持「集體安全」的概念,意即藉由共遵集體規範,遏止成員侵略行為。
(三)新自由主義
1.強調多元(各種跨國行為)且低度政治(如經濟、社會、文化等)。
2.非安全議題多屬非零和關係,為一種雙方互蒙其利的交易。
3.引進經濟學中制度影響交易的理論,特別側重國際建制(international regime)的作用。也就是一套廣受國家認可的互動原則、規範或程序,足以有效節制國家行為。再透過互動形成建制,一則有助協調國家行為,降低互動時的不確定性與不信任感,再則有助於降低談判協議與監督履約的成本。交易成本的降低,合作獲利自然提升,國家間的交流將更加密切。

建構主義

一、代表學者:溫特(Alexander Wendt)
二、主要觀點
(一)社會建構的過程包括物質力量、共契觀念和行為實踐三項。新現實和新自由主義僅重視物質力量,但建構主義更重視共契觀念與行為實踐。
(二)若國家都相信「若無政府節制,必須彼此提防,尋求武力自保」後,無政府狀態的影響才會出現。但若國家持不同看法,即使缺乏政府仲裁,仍可發展出類似歐盟的安全社區。因此,觀念、認知、文化等主觀因素相當重要。
(三)國家間相互的「行為實踐」過程建構國家的「身分」與「利益」。國家在互動過程中,將不斷地重新認識他方並自身期待,據以認定自身利益,探索自身身分。
(四)國家間的持續互動,將建構相處的文化,塑造行為模式。在面對無政府狀態時,國家間可發展出:
1.盡退敵意,發展出互為友朋的康德式文化(Kantian culture)。
2.嗜利奪權,發展出霍布斯式文化(Hobbesian culture)。
3.各具利益,變化出各種衝突與合作的可能,稱為洛克式文化(Lockean culture)。

恐怖主義

恐怖行動是「當事人基於某種政治因素,公然採取暴力行動以遂其目的。」據此,有三種主要特性:
一、就恐怖行動而言,通常當事人會威脅或實際採取非傳統型態的暴力。這種暴力型態具有強大震撼力,且違反一般人所能接受的社會規範,並造成人們害怕的心理。所採的策略包括綁架、劫機、郵包炸彈、汽車炸彈以及暗殺等。
二、恐怖行動通常有其政治動機。這和街頭械鬥有所差異,也和一般黑社會幫派不同。
三、恐怖活動的對象大多是隨機挑選的,有時受害者是默默無名的升斗小民。其目的僅藉之達到宣傳的效果。
 

AddThis Sharing

百科問與答

暫無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