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原住民現況

作者:洪大正

台灣原住民現況

 

前言

我國憲法增修條文第10條第10項規定:「國家肯定多元文化,並積極維護發展原住民族語言及文化。」同條第11項規定:「國家應依民族意願,保障原住民族之地位及政治參與,並對其教育文化、交通水利、衛生醫療、經濟土地及社會福利事業予以保障扶助並促其發展,其辦法另以法律定之。對於澎湖、金門及馬祖地區人民亦同。」而「原住民族基本法」即是對於原住民族之基本權利所規定之「施行法」。

原住民族基本法

一、立法源由

為保障原住民族基本權利,促進原住民族生存發展,建立共存共榮之族群關係,特制定原住民族基本法(下稱本法)。

二、用詞定義

(一)原住民族
係指既存於臺灣而為國家管轄內之傳統民族,包括阿美族、泰雅族、排灣族、布農族、卑南族、魯凱族、鄒族、賽夏族、雅美族、邵族、噶瑪蘭族、太魯閣族及其他自認為原住民族並經中央原住民族主管機關報請行政院核定之民族。
(二)原住民
係指原住民族之個人。
(三)原住民族地區
係指原住民傳統居住,具有原住民族歷史淵源及文化特色,經中央原住民族主管機關報請行政院核定之地區。
(四)部落
係指原住民於原住民族地區一定區域內,依其傳統規範共同生活結合而成之團體,經中央原住民族主管機關核定者。
(五)原住民族土地
係指原住民族傳統領域土地及既有原住民保留地。

三、中央執行機關

行政院(下稱本院)為審議、協調原住民族基本法相關事務,應設置推動委員會,由行政院院長召集之。
推動委員會三分之二之委員席次,由原住民族各族按人口比例分配;其組織由行政院依行政院原住民族基本法推動會設置要點定之。
(一)推動會任務
1.本法有關民族自治、教育文化、衛生福利、就業、經濟建設、自然資源、傳統領域土地事項之規劃、審議、協調及推動。
2.本法相關法規擬訂之協調及監督。
3.其他本法相關事務之協調及推動。(行政院原住民族基本法推動會設置要點第2點)
(二)推動會委員及任期
置召集人一人,由本院院長兼任之;委員三十九人,除召集人為當然委員外,其餘委員,由召集人就下列人員派 (聘) 兼之:
1.行政院政務委員一人。 
2.內政部部長。 
3.教育部部長。 
4.法務部部長。 
5.經濟部部長。 
6.衛生署署長。 
7.經濟建設委員會主任委員。 
8.農業委員會主任委員。 
9.勞工委員會主任委員。 
10.原住民族委員會主任委員。 
11.原住民族各族代表二十三人。 
12.專家學者五人,其中具原住民身分者二人。
第11款及第12款委員,應有四分之一為女性委員。委員任期二年,期滿得續聘(派);委員為有關機關代表者,其任期隨職務異動而更易。(行政院原住民族基本法推動會設置要點第3點)
(三)會議召開
本會會議以每四個月召開一次為原則,必要時得召開臨時會議,均由召集人召集之;召集人不能親自出席會議時,得指定委員一人代理之;由機關代表兼任之委員不克出席會議時,得指派代表出席。本會會議召開時,得視議題需要,邀請相關機關、代表、學者專家或原住民機構、團體代表列席。(行政院原住民族基本法推動會設置要點第4點)

四、地方專責單位

(一)直轄市及轄有原住民族地區之縣,其直轄市、縣政府應設原住民族專責單位,辦理原住民族事務;其餘之縣(市)政府得視實際需要,設原住民族專責單位或置專人,辦理原住民族事務。
(二)前項原住民族專責單位,其首長應具原住民身分。

五、自治事項

(一)政府應依原住民族意願,保障原住民族之平等地位及自主發展,實行原住民族自治;其相關事項,另以法律定之。 
(二)國家提供充分資源,每年應寬列預算協助原住民族自治發展。自治區之自治權限及財政,除本法及自治相關法律另有規定外,準用地方制度法、財政收支劃分法及其他法律有關縣(市)之規定。政府與原住民族自治間權限發生爭議時,由總統府召開協商會議決定之。

六、教育文化

(一)政府應依原住民族意願,本多元、平等、尊重之精神,保障原住民族教育之權利;其相關事項,另以法律定之。
(二)政府應設置原住民語言研究發展專責單位,並辦理族語能力驗證制度,積極推動原住民族語言發展。提供原住民族優惠措施或辦理原住民族公務人員特種考試,得於相關法令規定受益人或應考人應通過驗證或具備原住民族語言能力。原住民族語言發展,另以法律定之。 
(三)政府應保存與維護原住民族文化,並輔導文化產業及培育專業人才。於原住民族地區,應依原住民族意願,回復原住民族部落及山川傳統名稱。
(四)政府應保障原住民族傳播及媒體近用權,成立財團法人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規劃辦理原住民族專屬及使用族語之傳播媒介與機構。該基金會之設置及相關事項,另以法律定之。

七、衛生福利

政府應保障原住民族工作權,並針對原住民社會狀況及特性,提供職業訓練,輔導原住民取得專門職業資格及技術士證照,健全原住民就業服務網絡,保障其就業機會及工作權益,並獲公平之報酬與升遷。原住民族工作權之保障,另以法律定之。

八、經濟建設

(一)政府對原住民族傳統之生物多樣性知識及智慧創作,應予保護,並促進其發展;其相關事項,另以法律定之。 
(二)政府應依原住民族意願及環境資源特性,策訂原住民族經濟政策,並輔導自然資源之保育及利用,發展其經濟產業。
(三)政府應寬列預算並督促公用事業機構,積極改善原住民族地區之交通運輸、郵政、電信、水利、觀光及其他公共工程。政府為辦理業務,視需要得設置原住民族地區建設基金;其基金之運用辦法另定之。 
(四)政府應策訂原住民族住宅政策,輔導原住民建購或租用住宅,並積極推動部落更新計畫方案。 
(五)政府應設原住民族綜合發展基金,辦理原住民族經濟發展業務及輔導事業機構;其基金來源,由中央政府循預算程序之撥款、原住民族土地賠償、補償及收益款、相關法令規定之撥款及其他收入等充之。

九、土地管理

(一)原住民得在原住民族地區依法從事下列非營利行為,但以傳統文化、祭儀或自用為限:
1.獵捕野生動物。
2.採集野生植物及菌類。
3.採取礦物、土石。
4.利用水資源。
(二)政府承認原住民族土地及自然資源權利。為辦理原住民族土地之調查及處理,應設置原住民族土地調查及處理委員會;其組織及相關事務,另以法律定之。
(三)原住民族或原住民所有、使用之土地、海域,其回復、取得、處分、計畫、管理及利用等事項,另以法律定之。
(四)政府或私人於原住民族土地內從事土地開發、資源利用、生態保育及學術研究,應諮詢並取得原住民族同意或參與,原住民得分享相關利益。營利所得,應提撥一定比例納入原住民族綜合發展基金,作為回饋或補償經費。
(五)政府或法令限制原住民族利用原住民族之土地及自然資源時,應與原住民族或原住民諮商,並取得其同意。營利所得,應提撥一定比例納入原住民族綜合發展基金,作為回饋或補償經費。
(六)政府於原住民族地區劃設國家公園、國家級風景特定區、林業區、生態保育區、遊樂區及其他資源治理機關時,應徵得當地原住民族同意,並與原住民族建立共同管理機制;其辦法,由中央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會同中央原住民族主管機關定之。

十、原住民基本政策

(一)政府應尊重原住民族選擇生活方式、習俗、服飾、社會經濟組織型態、資源利用方式、土地擁有利用與管理模式之權利。 
(二)政府應依原住民族特性,策訂原住民族公共衛生及醫療政策,將原住民族地區納入全國醫療網,辦理原住民族健康照顧,建立完善之長期照護、緊急救護及後送體系,保障原住民健康及生命安全。政府應尊重原住民族傳統醫藥和保健方法,並進行研究與推廣。 
(三)政府應建立原住民族地區天然災害防護及善後制度,並劃設天然災害防護優先區,保障原住民族生命財產安全。 
(四)政府應積極辦理原住民族社會福利事項,規劃建立原住民族社會安全體系,並特別保障原住民兒童、老人、婦女及身心障礙者之相關權益。政府對原住民參加社會保險或使用醫療及福利資源無力負擔者,得予補助。 
(五)政府應積極推行原住民族儲蓄互助及其他合作事業,輔導其經營管理,並得予以賦稅之優惠措施。
(六)政府對於居住原住民族地區外之原住民,應對其健康、安居、融資、就學、就養、就業、就醫及社會適應等事項給予保障及協助。
(七)政府為保障原住民族尊嚴及基本人權,應於國家人權法案增訂原住民族人權保障專章。 
(八)政府處理原住民族事務、制定法律或實施司法與行政救濟程序、公證、調解、仲裁或類似程序,應尊重原住民族之族語、傳統習俗、文化及價值觀,保障其合法權益,原住民有不諳國語者,應由通曉其族語之人為傳譯。政府為保障原住民族之司法權益,得設置原住民族法院或法庭。 
(九)政府不得違反原住民族意願,在原住民族地區內存放有害物質。 
(十)政府除因立即而明顯危險外,不得強行將原住民遷出其土地區域。強制行為,致原住民受有損失時,應予合理安置及補償。 
(十一)政府應積極促進原住民族與國際原住民族及少數民族在經濟、社會、政治、文化、宗教、學術及生態環境等事項之交流與合作。
 

AddThis Sharing

百科問與答

暫無討論